“红瓦绿树,碧海蓝天”,是每一位有幸邂逅青岛的游客对这座“黄海明珠”发自内心的好感。漫步馆陶路,两侧的建筑以其浓重的历史情怀讲述着青岛金融和交通的百年巨变,而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旧址无疑是其中的亮点。春夏秋冬,从朝至晚,百年来,“22号”见证着这座海滨小城沧海横流中走过的每一步。
傍晚,海轮的汽笛声把你我的思绪带回到1919年。“弱国无外交”!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,青岛的主权仍被帝国主义掌控。1920年,“22号”这座由日本官办修建的青岛取引所打下第一根桩,历时5载建成后,成为当时亚洲体量最大的证券交易场所。
“22号”采用欧洲古典主义样式,钢筋混凝土结构,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,整体结构装饰富丽堂皇。地上三层,地下一层,大小房间共计190余间。其主楼沿馆陶路和莱州路展开,以三段楼房连接两侧主楼楼体,并合围出两个中庭,形成田字形结构。正立面中央设有希腊式山墙,6根科林斯立柱肃穆庄严,三角山墙之上另设有一层,托起两座方形角楼。主体由门厅、中央大厅和经纪人办公室组成田字形平面,形成4个交易大厅,每厅上覆采光天窗屋顶。三层楼房净窗依次排列,尽端以一段较宽的实墙面收尾,一、二层为整体构筑,二、三层之间则以一条纤细但装饰细腻的檐口划分,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。整个楼体以庞大的体量和精致的装饰成为馆陶路一带的地标性建筑。
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在全国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,青岛民族工商业者为维护商权,群起抵制日商盘剥,在青岛总商会的领导下,不再到青岛取引所进行交易。随后两年,日本人把持的青岛取引所营业状况急剧下降。1944年6月,青岛取引所宣告解散,其命运就像那斑驳的光影一般,匆匆结束了她19年的“光鲜亮丽”。
1949年6月2日,青岛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,就在那一天,青岛解放了!人民解放军第32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青岛市区,欢欣鼓舞的青岛人民涌上街头,迎接着自己的队伍。就在那一天,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市区挂牌,人民政权宣告成立。
新中国成立后,“22号”成为解放军青岛警备司令部驻地,由谭希林(开国中将)任司令员;1950年,改为青岛海军基地筹备委员会。两年后,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成立于此;1960年,馆陶路22号改为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。原青岛取引所证券厅被改造为一座有600个观众席的剧场;期货厅被改建为可进行排、篮球比赛的体育馆,还设有图书馆、展览室、各类游艺室等。其中,展览室共有3间:二楼2间,面积为350平方米,展墙长度130米;三楼中厅1间,面积为160平方米,主要服务对象是军人。1970年代前后,俱乐部也部分对外开放,曾先后举办过海军万里海疆画展、北海舰队画展、舰队老干部书画展、战士画展、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画展等。2000年,青岛取引所旧址列入第一批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名单,2006年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实物性文化载体,“22号”见证了五四运动之后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历史变迁。作为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符号,其蕴含重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。
风起了,海浪一排排不紧不慢地打在岸上,把你我从记忆中唤回。此时,天色已渐渐入晚,伴着天上的星星,“22号”穿起了她的霓虹。青岛的风微凉,但我们的身体里,血液却依旧滚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