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,我初中毕业,假期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进城打工,没文化、没技术的我,只是想挣点儿零花钱,就去了一家鲁菜馆打杂。菜馆的后厨每天忙得热火朝天,切菜、颠勺的声音叮当作响,夹杂着厨师们的叫喊声。我在一旁看着刚出锅的金灿灿的糖醋鲤鱼,忍不住直咽口水,心想那一定很好吃。暑假快结束的时候,在外当兵回家探亲的二舅专门过来找我,一身军装的他对我说:“你妈给我说,让我过来看看你,叫你别整天晃荡着,现在就要为将来打算”。我自小就很崇拜二舅,他对我极为疼爱,看到他一身正气的样子,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——将来也要像二舅一样去当兵。临了,在我打工的馆子,二舅叫上几个同村伙伴请我们吃了顿饭。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糖醋鲤鱼,鱼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吃,我们几个小伙伴把盘底的汤汁都舔得一干二净。但,我没能如愿参军。
1990年初冬,我成了山东大学饮食服务中心的一名炊事员。从那时开始,算是迈入了厨师行业,不谈人生理想,只图挣钱养家,直到一场“全国高校伙食工作研讨会”接待宴会的举办。作为山东大学最高规格的接待活动,这场宴会由校长组织,烹饪高手云集,我对烹饪及鲁菜、鲁菜文化的热爱由此萌生,一干就是30多年。
初窥鲁菜,只识得鲁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,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,传承发展至今,是颇有影响力的地方菜。与之朝夕相伴30余载,我逐渐发现了鲁菜文化的魅力。鲁菜可见于寻常百姓的餐桌,它是下里巴人的民间小吃,烟火气息中的人间温情;也能上得宫廷显贵的一等筵席,它是阳春白雪的官府盛宴,严谨程式中的等级礼教。鲁菜文化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,有精益求精的匠心执着,有敬意与尊重,有浓情与亲情,有豁达亦有规矩。
恩师做的两道菜“八仙过海闹罗汉”和“绣球鱼翅”可谓惟妙惟肖,令人难以忘怀。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做这两道菜的情形,干料涨发、刀工处理都是技术活儿。我费了半天劲准备好所需原料,师父看了看说:“安源,这海参、鲍鱼很贵的,可别做坏喽!”一代又一代人,就这样传承着一道道菜品,练就了一个个绝活,也将鲁菜文化一辈又一辈地延续着。
2012年,我来到了旅发济南燕子山庄任行政总厨,在恩师李培雨大师的带领下,对鲁菜有了更深的见解,遂进一步对鲁菜文化加以探索,将鲁菜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理想。燕子山庄赓续红色基因,肩负着为军惠军的使命担当,鲁菜的传承与发展在红色基因的作用下,也激发出新力量。我时常想起那未曾实现的从军梦,这让我对自己的工作,对新鲁菜菜品的研发创新倾尽全力。金牌手撕带鱼、老济南把子肉、新派九转大肠、铁板葱烧海参、宫爆虾球…… 一道道鲁菜新品在燕子山庄推出,鲁菜文化融汇求精的底蕴、燕子山庄庄严厚重的气质加之融通为军惠军的使命担当,激发出昂扬向前的和谐共鸣。
燕子山庄和部队单位建立长期服务机制,上门培训炊事员已有100余人次,节假日也会开展送烹饪技术进军营服务。燕子山庄每年都会派技术骨干参与重大保障任务,2020年9月,我被抽调参加饮食保障任务,正值疫情防控期间,时间紧、任务重,近三个月的时间,我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。每每参与为军服务,我都会想起那年二舅请我吃的糖醋鲤鱼,香甜美味、幸福无穷。
我是这么对自己说的:一个匠人,就是以专注为浓情。这里有我对鲁菜文化的热爱与激情,有我对燕子山庄的依恋与亲情,也饱含着我对军人的敬仰与深情。不论鲁菜的传承发展,还是燕子山庄的责任使命,我都将这份专注、朴实与执着烙印在我的生命中。师傅对我说过:“做好菜,要用心。”情由心生,味因情浓,当鲁菜的味道融入燕子山庄的浓情,加之红色基因赋予的光荣使命,必将让鲁菜香飘更远,让鲁菜文化传承发扬更广。
(朱安源 融通旅发济南燕子山庄)